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林卡节习俗
更新时间:2024-06-14 11:18:56

  过林卡是藏族人最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多集中在6-9月间。拉萨过林卡的主要地方是罗布林卡、人民公园,龙王潭公园以及哲蚌寺和色拉寺附近的林地里,日喀则人过林卡主要集中在班禅新宫(德钦颇章宫)外和刚坚果园宾馆内的果园里:泽当镇的林卡主要在雅江边、贡布日神山脚等处。过林卡以家族和朋友为主,内容多为吃喝玩乐、唱歌跳舞,有时会有群艺表演和文工团表演。六一是日喀则最热闹的节日,一般日喀则地区的萨嘎达瓦节在这段时间举行,全城休三日,老老少少几乎天天在野外过逍遥日子。

  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林卡节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

  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同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近年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林卡节由来

  逛林卡是藏族同胞在高原气候和生活环境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在冬长夏短的高原,温暖明媚的时节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而且此时恰逢农闲季节,正是人们享受、体验大自然无限美好的时节。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点和爱好。藏族是一个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民族。夏天的节假日里,拉萨风和日丽、空气清新、树茂草盛、百花初放。在挺拔的钻天杨下,婆娑的古树边,绿茵茵的草地上,都可见到那些穿着鲜艳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亲邀友,人们三五成群,搭上一顶白色帐篷,或围上几块床单与塑料布,一边喝着青稞酒、酥油茶,一边弹着六弦琴,唱着民歌或藏戏,间有打克朗球、打扑克、下棋、甩骰子等娱乐活动,人们或促膝谈心,或打开录音机,放着优美的舞曲,大家圈地而舞就这样一直玩到傍晚,从大人到小孩个个都带着浓烈的醉意,一路欢歌而归。也有的人喜欢憩息于河溪沟渠之旁,尽情地洗刷衣衫鞋袜;累了以后,摊开四肢,舒舒服服地躺在毡垫般的草地上,或乾儇依在古树下,边吃边喝,欣赏碧波荡漾的流水,一直到衣物晒干、夕阳西斜,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这就是富有藏族特色的逛林卡。过去有人称之为郊宴,外地人喜欢把这种活动称为林卡节。其实,藏族是没有一个所谓林卡节的。

  逛林卡,是藏族群众根据高原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拉萨等地区称之为赞林吉桑。以前,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到五月十五日的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在长冬短夏的西藏,阳光明媚、几和日暖的时节,是最为宝贵的,珍惜大自然的这种恩赐,是藏族人民的一种好习惯。到十五日,逛林卡进入高潮,这一天,还进行一些宗教活动。

  西藏藏族群众逛林卡的习惯,不仅流行于首府拉萨,而且流行于日喀则和昌都等地。据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日喀则城里的男人们一早骑毛驴到远郊的一个修行洞朝见莲花佛。妇孺则带上食品,汇集近郊迎接拜神得福的亲人归来,然后,聚会于吉采林卡之中。这就是最早的逛林卡活动。后来,活动加进了比试坐骑毛驴、马及射箭比赛等内容。在东藏等地,由于原始森林丰富,草坝树木之中,实际上是天然公园。这一带城乡居民在夏天或步行或赶马车,行程一、二天,带上帐篷和充足的食品,来到原始森林里野营消暑,数日而返。温泉旁,更是郊游胜地,常引得人们留连忘返。

  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平叛改革以前,在拉萨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日喀则的吉采林卡等地,穿着艳丽的服装的有钱人,搭起的帐篷一个比一个高大,一连三五天、七八天野营露宿在林卡里,狂欢极乐,而在帐篷四周,总有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帮古和卖唱的流浪艺人眼巴巴地等待着达官贵人的施舍。

  解放后,百万农奴翻身作主人,生活逐渐富裕。于是自冰雪消融,春回高原,直到北风袭人的初冬,多半年里,逛林卡的人群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更是达到了高潮,人们车水马龙地集中到罗布林卡、龙王潭等大林卡,度过别有风味的假日。有些时候,城镇的机关单位及集体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单位组织共青团员们过团日,也喜欢到林卡里来进行集体活动。现在,逛林卡已成为翻身农奴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林卡节习俗

  西藏农村过林卡节

  欢歌跳舞,畅饮青稞酒,骑马射箭掷骰子,是过去西藏农村过节日最典型的写照。但今年日喀则地区传统的林卡(郊外游玩)节,呈现的已不仅仅是这些传统的场面。

  每年6月1日起的第一周,是日喀则地区的公共假期。城乡家庭几乎倾巢而出,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草木葱茏、阳光明媚的园林或郊野游玩,俗称过林卡。林卡节里,看到除了这些传统风俗外的新气象。

  年楚河畔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十多名藏族群众正在内地援藏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着为一座座塑料温室通风、浇水。热气蒸腾的温室里,西瓜已长至碗口大,西红柿、黄瓜和辣椒青翠欲滴。

  以前光会种粮食,撒下种子,然后一段时间可以不管。现在种蔬菜,天天都要迎着阳光拉开温室顶上的棉被,里面温度高了要通风、散热,还要经常移苗、浇水,所以过林卡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全家出动,必须要有人留下来值班。41岁的拉巴扎西说。

  彭仓村26户人家,种菜历史不过三四年,但在当地政府、内地援藏省市和金融部门的帮助下,已建成了70多个40米长、8米宽的塑料温室,占全村土地面积的近一半,平均每家拥有2-4座温室。实行果菜轮作,每年可收获2-3茬,一座温室一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人民币。

  28岁的丹增告诉记者,过去过林卡,都要吃油炸面果、喝青稞酒,因为平时的主食只有糌粑和土豆。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自家产的新鲜细菜,开着拖拉机进城卖菜时,还经常进饭馆消费一番。他说:在吃上,现在天天都好象在过林卡。

  在彭仓村东面十余公里的洛江镇彭果村,记者也没有看到过林卡。在女能人曲珍开设的家庭工厂里,40多名妇女正用传统的木制纺机编织氆氇(毛呢)和卡垫(毛织垫毯)。在这里,学徒工一天可以挣15元,熟练工一天25元。

  虽然没有过林卡,但家庭工厂里传出一阵阵欢歌笑语。她们的产品从纺线到编织,全部手工操作,染色使用的是天然矿物,极受尼泊尔、印度等外商欢迎,产品全部外销。

  37岁的曲珍说:节日虽好,但只有学会劳动技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在曲珍的工厂,夏秋季节碰到活少时,平均半个月就要组织女工们游玩一次,过林卡正在常态化。

  日喀则的林卡节

  逛林卡,是西藏人的特别爱好,而将逛林卡作为一个节日放假休息,则是日喀则地区的发明,独一无二。

  日喀则人过林卡节,是每年公历6月1日开始,一般57天,每当林卡节到来前的三五天里,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来到市郊的贡觉林卡、新宫林卡、达热瓦林卡早已搭好了的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就用帐闱围出一个小小的环境,帐闱颜色很鲜艳,五颜六色,美不胜收。人们在帐篷或帐闱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藏垫,摆出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歌唱、跳舞、打藏牌、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演出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击、竞技比赛。近年来,林卡节活动更为丰富,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起初,日喀则的人们过林卡节并不是每年的公历6月1日,而是在藏历的4月中旬,因这时春播已经结束,田间管理的季节还没有到来,农村处于短暂的农闲季节。这时又是春夏之交的时刻,可谓是一年内最佳的季节。

  后来林卡节改到了公历的6月1日,是因为这个时间和藏历年的4月中旬刚好接近,主要原因是每年的6月1日,日喀则城内各小学的学生们,要到林卡内游园并要表演歌舞,一些大人便随着孩子们一道到林卡玩,后来,林卡节慢慢地演变成了每年公历6月1日,和六一儿童节赶在一天。

  关于日喀则的林卡节的来历,还有许多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日喀则城里的男人们一早骑着毛驴到远郊朝见莲花佛,妇孺则带上食品聚集近郊,迎接观神得福的亲人归来,然后汇集于路旁的林卡之中,这样便形成了最早的逛林卡活动。后来,这一活动加进了比试坐骑毛驴及射箭等比赛内容。不过,这些活动在今天的林卡节里已见不到了。

  6月1日这天,日喀则各学校的小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也要到这里度过美好的一天,城里的孩子们要在这里举行加入少先队组织的庄严仪式,表演自编的节目;地区文工团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也前来献艺。由于林卡节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的林卡节已经成为日喀则人民法定的节日。

  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平叛改革前,在林卡里穿着艳丽服装的有钱人,搭起的帐篷一个比一个高大,一连三五天、七八天野营露宿在林卡里,狂欢极乐。而在帐篷周围,总有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帮古(乞丐)和卖唱的流浪艺人眼巴巴地等待着达官贵人的施舍。

  解放后,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生活逐渐富裕。现在逛林卡已经成为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藏族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林卡节

  林卡节,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篷,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篷,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玩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赛马、射箭等民族体育娱乐活动。

  十分有趣的是,有些并非宗教的节庆,在雪域、在信奉藏传佛教的群众中,也都加进了祈福攘灾的宗教内容。拿藏民族传统的藏历新年来说,这个岁次更迭、万象更新的节日到来前夜,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按照习俗,举着火把走上街头,举行驱鬼仪式,祈求消灾免祸,除旧迎新。记者多穷、何自力于一九九一年二月十四日在题为《百万藏胞喜迎新年》的新闻中报道。晚八时许,用麦秆编制的火把照亮了拉萨的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其实,除了燃火驱邪外,藏族家庭还在灶房正中墙上和大门上贴画备种吉祥符号和图案。

  大年初一,要将长满青苗的长方形小盒匣摆在佛龛前,祈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水清晨,家中主妇要早早起来去井边或河边背水、以示吉祥。然后煨(火桑)以清香的烟雾娱神,使神保佑全家幸福。有些人们还将五彩的布条系在羊身上,并向羊身上洒奶茶,祝愿牧业丰收

  流传于藏族民间的这些传统的,多姿多彩的宗教节日,究其根源都是与生息在雪域的藏民族的生产活动、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这些节日世代相沿,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了。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