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池州戏曲
更新时间:2024-06-14 08:08:28

  地处江南的池州,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古傩舞(傩戏)、青阳腔、目连戏都滋生、繁衍在这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现概要介绍如下:

  贵池傩戏、傩舞

  贵池傩戏、傩舞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古老仪式性艺术形式,是古代民间社祭(土地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多元的宗教(含巫、道、 释及儒家等多种)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是戏曲文化,从而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早在明中叶以前,它便盛行于池州。至今每逢春节期间仍有演出活动。

  贵池傩戏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宗族中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仍保持着宋杂剧和古南戏的古朴风貌。中外专家学者皆认为它有极珍贵的戏曲史料研究价值。因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青阳腔

  青阳腔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73-1620) 产生于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流行于池州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调。它是在博采余姚腔、弋阳腔及当地佛乐、民曲、土 戏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声腔。

  曾以其行云流水的滚调优势,风靡于大江南北,更借石台、太平梨园班社的传播,足迹遍及赣、鄂、湘、川、黔、鲁、闽等省,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位置。清代咸丰以后,受战争影响,青阳腔在本土上逐渐绝响,仅有部分剧目声腔幸存于傩戏、目连戏以及本省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地方戏中。

  贵池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以表演目连僧救母劝善故事为主的民间古老戏曲。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唐代即有目连扮演的形式出现。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当时京城上演目连救母杂剧的盛况。

  明万历初,祁门人郑之珍在贵池之剡溪(今属石台)根据民间演出本整理为《劝善记》三册,首演于贵池。各班社竞相以各自的声腔(余姚、弋阳、太平、青阳诸腔通称高腔)形式搬演,由此形成全国各地不同演出风格的目连班社。

  贵池目连戏在解放前尚有民间班社多个,又称花槌,其声腔与南陵一带的目连戏(青槌)有所区别。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