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东乡族风情 走街串巷的擀毡匠
更新时间:2024-06-03 13:40:28

  时下,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寒风凛冽,漫山仍未消融的积雪使得这里冬意甚浓。在靠近乡镇街道的一个商铺里,68岁的马舍勒坐在火炉旁一边喝茶,一边等待上门的顾客。

  马舍勒是当地有名的擀毡老匠人,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几张不同规格的毛毡,除了白毡,还有绣着花纹的花毡。

  16岁那年,马舍勒开始拜师学习擀毡手艺,学习了十年时间,才勉强成为被众人认可的“毡匠”。马舍勒说,通常情况下,深谙擀毡,要到自己能收徒的时候,才算真正出师。

  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包,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擀毡技艺。元朝至元年间,伴随东乡族的形成,擀毡技艺由此薪火相传。

  当时,擀毡匠是受人尊崇的职业,拜师学艺的人很多,但如今坚守的人已经少之甚少,大多都已转行。当地老人说,那个时候,东乡人大多居住在窑洞,睡土炕,毛毡能起到很好的防潮保暖作用,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稀罕物”。

  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驰誉西北。除了最基本的白毡,还有绣上花纹或是经过染色的花毡等,用毡制成的毡帽、毡鞋、毡衣、毡鞍鞯广受欢迎,曾一度成为女孩子出嫁的嫁妆。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擀毡需经收集羊毛、清洁干燥、弹毛散毛、定型、洗毡、晾晒等多道工序,其中,毡匠主要会用到弹弓、竹帘、红柳条三样工具。“虽然过程看似简单明了,但实际操作需口传心授,难度比想象得要大很多。”马舍勒说。

  当年在学徒出门干毡活时,马舍勒由一个手艺高超的把式带领,每一个程序都须听把式的指挥才能完成。回忆过去走街串巷做毡活的日子,马舍勒面露喜色。他说,上世纪50年代,东乡毡匠在农闲时节会前往甘肃河西及高原地区,走街串巷地揽活,忙活一天会有8元人民币左右的可观收入,还会得到雇主的热情款待。

  “现在不行啦!时代变化太快,除了甘南藏区还有人上门购买外,周边大多地方基本不需要毛毡。”马舍勒说,虽然毡匠现在每天仍有90元左右的收入,但利润与制作过程中付出的辛劳极不相称,曾经那些毡匠现已不再从事这个行当。

  小编采访发现,东乡族的擀毡技艺现在仅限于家族式传承,当地的年轻人不再学习这门古老技艺,现在,这里从事擀毡的已不足5户。尽管马舍勒对毡匠行业的未来略感担忧,但他的儿孙们现在已经陆续继承这项手艺。

  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民俗颇具特色。2006年,东乡族的擀毡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舍勒也被定为此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目前,东乡县政府已投资8万元购买了一套邻近街面的房子供其传承这项技艺。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