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丙安古镇:赤水河畔“老照片”
更新时间:2024-06-14 09:31:39

  贵州丙安古镇位于赤水河畔,明清时期已是川南入黔古道的一个重要场镇,河岸上错落分布着一排排吊脚楼。古镇只有一条窄窄的石板街,长约400米,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沿着这条带有青苔的石板街走下去,眼看着斑驳的木板墙、老建筑,好似走进了遥远的明朝清代和民国时期。这里的旧屋、旧墙、旧瓦飞檐中,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历史的沧桑,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丙安位于赤水市中部的丙安乡境内,距赤水市区12公里,这里交通不便,使得千年古镇丙安保持了独特风韵——这里除新修的一座悬索吊桥外,至今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隔河望去,整个古镇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车辆进不到古镇,外运的东西只能靠人背肩挑搬运过桥,当地人依然还习惯背着竹编背篓行走于索桥和街市。在距桥柱不远的公路旁,立有一块“丙安红军渡口”纪念碑, 碑上刻着“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二师北渡赤水河。至此揭开了‘四渡赤水’战役序幕”。

  千年军商,古城堡

  由于丙安地处川黔水陆交通要塞,历来只要烽火一起,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远不可考,明清以来,历朝历代执政者均在此屡兴兵事,间或屯兵驻防。丙安境内岭高沟深、溪河纵横、扼水道控驿道,是出黔入川的重要地理位置。

  站在赤水河边的公路上隔河遥望,远远就看见一长排吊脚楼,由数百根圆木支撑在赭色的凹凸不平的岩石上。吊脚楼三至五层不等,蔚为壮观。每幢吊脚楼的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红色的灯笼,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新建的索桥横跨赤水河上,旁边的小木屋是古镇对游人开放的售票处,不过当地人不收门票。走在桥上虽然晃晃悠悠,但紧密的桥栏会让你有种安全感,而不会惧怕这高耸的索桥和桥下湍急的赤水河。站在桥身中段,可以远眺整个丙安古镇以及古镇周围的巍峨群山,也是拍摄古镇全貌的最佳位置。听一起走过索桥的老人说,当年红二师的一部分队伍,就是在瀑布下的河段用竹子搭建浮桥北渡赤水河,沿北岸直逼赤水的。

  丙安所处的地理位置,坡陡沟深,几乎没有适宜场镇建筑的宽阔平坝。迫于商贸军事和水陆运输的需要,丙安先民采用了颇具特色的木框架吊脚楼型制建筑技术,在高出河岸几十米的岩壁上,妙借山势,就地取材,建造出一幢幢悬空而起的吊脚楼。古镇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依次砌石为墙、垒石为门,建造出四道寨门,这样古镇形成了军商兼用、易守难攻的古城堡,既利商贸交通运输又利客货安全保障。

  川盐入黔,老驿站

  听当地老人说,过去赤水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只有船,赤水河上的船舶川流不息,丙安是一个重要的码头。而贵州的食盐主要依赖从四川自贡输入,赤水河是古代贵州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而丙安古镇由于滩险水急,川盐船运至此,必须卸载,或由人工搬运越过险滩复载,或则在此改由陆路运达目的地。于是,丙安古镇便成了赤水河上的重要盐埠码头之一。往来于自贡、泸州、习水、遵义的商船都要在这里抛锚登岸,船夫们都要在丙安住上两夜。他们在饭店用餐,在茶馆里喝茶、听川剧、听评书……古镇内客栈、饭馆、茶馆遍设林立,食盐、竹木、茶叶、竹笋、毛皮、药材等物资交易频繁;赶集山民、驻行客商云集互市。当时的丙滩场,有如古人所言:“满眼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

  镇上老屋的木墙上,还残留有解放时期的政治口号,大红色油漆刷写的标语与对面祠堂精美的石刻遥相呼应。石刻上的故事栩栩如生,船夫日出暮归,迎来送往的船娘在橹上系一块红绸,既是风俗也表情愫。老街店铺里卖手编的草鞋、粗犷的竹工艺品。摇着尾巴的小狗和门槛边闭目养神的猫咪悠然自得。

  随意走进一家茶馆,几位茶客正在饮茶闲谈,黔腔中带些川调。另一桌老人玩着古牌抽着叶子烟,或许这牌只是老一辈人的特有娱乐方式,少有年轻人参与其中,时代不同娱乐方式也会不一样。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