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儿伴母游折射的“孝”文化
更新时间:2024-06-03 12:57:53

  孝

  近来网上出现这样一则新闻,一名26岁的北京小伙用轮椅推着残疾的母亲,历时3个多月行走约3500公里,从北京一路走到云南省西双版纳,让多年未出北京城的妈妈实现了远游梦想。母亲在旅途中的每一次惊喜,都成为儿子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个小伙被网民称为“北京孝子”。他的举动也让人们体味到“孝”的内涵:不仅要让老人衣食无忧,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当物质生活日益富足,政府部门各项养老助老政策与措施日益健全时,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也需提高质量。在这方面,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

  孝,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先贤孔子对“孝”有这样的论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对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敬老、爱老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结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日益稀少,家庭结构更趋小型化,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已成潮流。异地就学、就业带来青壮年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不断增多。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映照出不少老人的精神寂寞。一些事例听了令人唏嘘:孤独老太摁抽水马桶玩,两个月抽走98吨自来水;80多岁独居老头因为太寂寞,给年轻学生当人体模特,这份工作让他觉得打发时间更容易了,但儿孙得知后要和他断绝往来;80多岁的老太被子女送进养老院,子女与养老院签订了不让其单独出门的协议,因为太想“回家看看”,老太翻窗出去,摔伤身亡……这些老人都衣食无忧,有的还有专业机构照料,但孤独寂寞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许多时候,子女解释为何对父母缺少精神关爱时,会说自己太“忙”。但有时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其重而舍其轻。什么是重?人们往往觉得事业是重的,孩子是重的,人际关系是重的,而父母却不知不觉被忽略了。

  今天,我们怎样敬老?今年8月,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给我们带来参照和启示。其中,许多条行动标准体现了对父母精神和心理需求的关注与满足,如,“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紧贴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充满了时代气息,大多数条目都不难操作,体现了对“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养老、尽孝,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困境和压力。以前,许多家庭物质条件并不好,要让家中老人吃好、穿好、住得舒适,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年轻夫妻要照顾4位老人,不仅要面对日益衰老的长辈,还将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是,无论何种境况,有一点是不变的——尽孝,需要用情用心,心中对父母有思念、有牵挂、有关爱,表达出来,让父母感受到,这样的精神慰藉会让他们体会到晚年生活的美好。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