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梅花螳螂拳
更新时间:2024-06-14 07:35:57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于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 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 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传李秉霄于乾 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 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 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于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赵珠传艺于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于清道光年间(1810年)。外号“梁一 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 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于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

  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烟台地区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据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门人所载,赵竹溪师承迟守进、任丰瑞,而迟、任二人师从孙元昌,而孙元昌正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为梁树香)。由此可见,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学香。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下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去年与山东省烟台武术协会的交流活动中,有幸见到了梁学香所写的“螳螂拳谱”。“拳谱”除了论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谱,就是“棚补”(崩补)、“乱接”、“分身八肘”,从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发展过程中的根据。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在此谨列山东省郝宏、姜化龙二大主流及赵竹溪、鲍光英南传发展的概况。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