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北京民间绝艺(四)
更新时间:2024-06-03 13:54:55

  景泰蓝

  据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夏更起介绍,从嘉庆年间开始,宫内的景泰蓝造办处逐渐停产。清朝晚期,随着皇室工匠的流失,景泰蓝工艺开始“移居”民间作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景泰蓝再次受到西方人青睐,并开始大量出口。此时除少量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商号纷纷开张,如老天利、静远堂、志远堂等,其中以老天利名声最大,工艺最精。据早年在老天利当过学徒的双福寿老人回忆,老天利工厂约位于宝禅寺街,为清末外国人出资兴建,有西方资本主义工厂的特征,将打胎、掐丝、点蓝、烧蓝、镀金等工序分开,由专人完成,且工人还有班车乘坐,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据相关资料记载,1923年至1924年间,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达15万余元,雇工350多人,并时常雇用零散工,马立新街有其门市,上海、汉口等地还有分销处。由于老天利的工人多为散落民间且手艺精湛的珐琅艺人,因而出品基本继承了清朝时的工艺水平,底座上印有“老天利制”的铭文。

  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1915年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获一等奖,中国景泰蓝开始受到国际关注。据说民国时北平民间约有珐琅厂50余个,留下铭文的有五六个,当时国内市场上开始出现景泰蓝实用品,且销量很大。同时,美、英、法等国商人也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王府井大街上还出现了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的公司。

  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工人在进行“烧蓝”工序的操作。类似的需人控制温度的步骤正体现了手工艺生产特性,目前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最大、最老的景泰蓝生产厂,各工序仍能保证传统水平。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外销中断,珐琅厂陆续倒闭。即使还有作坊开工,其制品也是“十蓝九砂”,品质极其低劣。一位曾在海王村旧货市场摆摊的老人感叹:“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那会儿算是绝根了。”

  林徽因的学生、 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钱美华大师告诉记者,解放初期,景泰蓝生产仍在低矮、昏暗的作坊内完成 ,产品单一、图案简单、色彩单调。为挽救景泰蓝工艺,市政府于1950年6月成立了北京市特种工艺品公司。钱美华回忆,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主持成立了一个工艺美术研究小组,林徽因还抱病带领钱美华等学生深入民间作坊调查研究,从制胎、掐丝、点蓝等工序开始,跟老师傅熟悉流程。在林徽因的指导下, 美术组还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特艺公司还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3号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实验厂,将许多散落民间的景泰蓝艺人请进厂参加实验。钱美华说,当时已有几位老师傅被迫改行拉黄包车了,被请回厂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随着新产品试制成功,景泰蓝“起死回生”。1956年,由42个珐琅作坊合并组成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1958年6月,3个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北京景泰蓝厂,同年改名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同年10月,国营景泰蓝实验厂并入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成立国营北京市珐琅厂。从此两个国营大厂开始了解放后景泰蓝的“康乾盛世”。

  米振雄评价景泰蓝是“困难时期对国家有极大贡献的‘功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诸多产业落后于别国,只有以景泰蓝为主的手工艺保持供不应求的出口趋势。

  2005年初,米振雄、张同禄历时两年经数万次实验联手制作出的“佛宝天龙八部”,使失传200多年的铸胎珐琅工艺重现,成为业界盛事。但与此同时,无论新东安市场内的“老北京一条街”还是各大名胜周边的旅游用品店,都在热烈出售打着“北京景泰蓝”旗号的各种“掐丝珐琅”制品,其中价格在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景泰蓝”最受游客喜欢。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6 All Rights Reserved